南唐
宋末元初 · 方回
中原赤气已龙兴,岂必桥江罪若冰。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
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
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赤气:比喻战争或动乱的气息。龙兴:帝王兴起,此处指战事激烈。
桥江罪若冰:桥江是一个地名,这里比喻极大的罪恶。
春哭:春天的哀泣,形容战乱带来的悲伤。
金:代指财富或资源。
岁斋僧:每年为僧侣提供斋饭,可能指宗教活动。
失身亡国:失去生命和国家。
保士全民:保护士兵和全体民众。
大梁:古代地名,此处可能象征文化中心。
爱文艺:热爱文学艺术。
瀛登:登上瀛洲,比喻追求理想或高尚境界。
翻译
中原的战火已经燃烧起来,难道一定要像桥江那样罪恶滔天。花朵在春天哭泣之后难以再看,黄金又怎会吝啬于每年斋僧的仪式。
失去国家和个人的痛苦并非没有,但保护士兵和人民的行为仍然值得赞扬。
再次遇到热爱文艺的大梁,其他的臣子们也常常登上瀛洲般的理想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历经战乱、国破家亡之痛的士人,对于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中原赤气已龙兴"一句,通过对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气氛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权更迭与社会动乱的深刻感受。"岂必桥江罪若冰"则表达了一种无辜受累、冤屈之情,彷彿是说即便是过失,也不过如薄冰般轻微。
接着"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两句,诗人借花的季节更迭与泪水交织的情景,抒写了对逝去时光的珍惜和无尽的哀伤。这里的“花”象征着美好而易逝的事物,而“金”则是指年华,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感慨系年的意境。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悲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安定的自豪。这里的“失身”指的是个人的名节与荣誉被剥夺,“亡国”则是对国家覆灭的深刻体验。
最后两句"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这里的“大梁”指的是古都开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馀臣”则是指那些曾经在这个文化中心活跃的人物,他们与瀛登(可能是某个特定地点或事件)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纽带。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位饱受历史沧桑、个人磨难的士人对于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盼。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