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问耕堂
明 · 王恭
庞公喻刘表,仲尼小樊迟。
为学贵自广,遗安亮无危。
若人隐耕稼,取乐宁在兹。
用舍随所遇,荣贱心弗移。
闭门面场囿,开轩瞩清池。
棕叶覆我牖,藤花垂我衣。
方春始微雨,薄言往东菑。
田叟既相勉,耰种恒及时。
稻苗日已长,稂莠日已稀。
远心易无闷,悟物兼忘疲。
虽云体力倦,斗酒聊自怡。
伐檀夙有戒,素食良可讥。
岂不善微禄,知命复奚疑。
为学贵自广,遗安亮无危。
若人隐耕稼,取乐宁在兹。
用舍随所遇,荣贱心弗移。
闭门面场囿,开轩瞩清池。
棕叶覆我牖,藤花垂我衣。
方春始微雨,薄言往东菑。
田叟既相勉,耰种恒及时。
稻苗日已长,稂莠日已稀。
远心易无闷,悟物兼忘疲。
虽云体力倦,斗酒聊自怡。
伐檀夙有戒,素食良可讥。
岂不善微禄,知命复奚疑。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书问耕堂》以庞公和孔子的典故开篇,表达了对学习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见解。诗人认为,如同庞公拒绝刘表的高位,孔子对待樊迟的疑问,学习应追求广泛和深入,而非仅满足于表面的安宁。他倡导隐居务农的乐趣,主张个人选择应随境遇而定,无论荣辱都能保持心境平和。
诗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画面,棕叶覆盖窗户,藤花垂落衣襟,诗人漫步田间,与老农相互勉励,及时耕耘。他从农事中体验到生活的节奏,稻苗生长,杂草减少,这种简单的生活让他感到心旷神怡,即使劳作辛苦,也能借斗酒自娱。诗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微禄,但知足常乐,明白命运的安排,无须过多质疑。
整首诗通过耕读生活,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明代士人的田园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