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使君假记室吏
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
我生味风雅,古人思与俱。
家无儋石储,谁其供指呼。
主翁居专城,雁鹜纷庭除。
记史饱馀闲,愿言假一夫。
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
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阿㜷:作者的自称或作品名。佩囊:口袋。
奚奴:仆人。
杜陵:地名,代指老翁。
抄诗:朗诵或抄写诗篇。
小胥:小吏。
儋石:古代容量单位,形容家境贫寒。
主翁:主人。
专城:大城,地位显赫。
雁鹜:比喻众多仆人。
乌丝栏:带有黑线的纸张,用于书法。
玉蟾蜍:玉制的笔架,形状像蟾蜍。
晴窗:明亮的窗户。
蝇头书:小而密的字迹,形容字小如蝇头。
翻译
我用心血创作诗歌,口袋里藏着仆人奴仆。杜陵的老翁身穿粗布衣,听小吏朗诵我的诗篇。
我生平喜好文雅之事,古人的情感也与此共鸣。
家中没有多余的粮食储备,谁能应召前来听候吩咐?
主人住在大城里,家中庭院里满是各种仆人。
他记述历史之余,希望能借我一用。
他赠我配有乌丝栏杆的纸张,还有一只玉制的笔架。
在晴朗的窗户边,我用细致的小字书写着诗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珍视与对知识的渴望。开篇“阿㜷呕心儿,佩囊有奚奴”两句,描写诗人胸前佩戴着装饰着小巧物品的囊袋,这些物品可能是文房四宝或其他书籍相关的工具,显示出诗人对文学创作的重视。而“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则表明诗人在衣着简朴、品行高洁的前提下,专注于诗歌的学习和传承,通过聆听书童(小胥)的朗诵来加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我生味风雅,古人思与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喜好,并且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与古代圣贤相通。接下来的“家无儋石储,谁其供指呼”则透露出诗人的生活状况,即便是没有积蓄,但依旧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主翁居专城,雁鹜纷庭除”这一段落描绘了一个隐逸的生活场景,主人公在一座专门为学问而建造的城堡中,庭院里是鸟语花香,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致力于史书的研读。
“记史饱馀闲,愿言假一夫”表明诗人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达到了饱满的程度,但依然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和探讨。接着,“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则是对书籍装帧的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对待书籍的尊重与珍爱。
最后,“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一句,以清新的景象和精美的笔触,将诗人的生活状态推向高潮。诗人在明净的窗前,轻轻扫去桐叶的同时,用极为细小的字体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些行为都彰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专注与执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位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美,是一篇极具古典韵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