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庞侍御还京赏析

送庞侍御还京

明 · 陈履
楼船箫鼓动江干,绣斧风霜九月寒。
曾睹朱轮埋洛下,即看白简动朝端。
伤心豺虎中原满,在眼烽烟百粤残。
明到虞廷承燕问,可无封事报金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庞侍御归京的场景,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楼船箫鼓动江干,绣斧风霜九月寒”以壮丽的景象开篇,楼船上的箫鼓声在江面回荡,绣斧(古代官吏所持的象征权力的工具)在九月的寒风中显得格外肃穆,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略带悲凉的氛围。

颔联“曾睹朱轮埋洛下,即看白简动朝端”转而回顾历史,提到曾经在洛阳见到过显赫的朱轮车(象征高官),而现在却看到白简(古代文书,此处指官员的任命或奏折)在朝廷中引起震动,暗示了权力更迭与政治风云的变化。

颈联“伤心豺虎中原满,在眼烽烟百粤残”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这里使用了“豺虎”和“烽烟”这样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南方百粤之地也饱受战火之苦,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尾联“明到虞廷承燕问,可无封事报金銮”则寄希望于未来的和平与稳定。诗人想象着庞侍御到达京城后,能够向皇帝提出建议,传达百姓的心声,为国家的治理贡献智慧。这里的“封事”指的是密封的奏章,用于秘密上呈给君主,显示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和对庞侍御的深厚信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友人归京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和平的期盼,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