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法轮庵次凤山韵(其二)
宋 · 胡仲弓
竟日延荒寺,秋声不可歌。
磬中闻午至,石上见寒过。
野鸟心常肃,孤僧鬓已皤。
欲归情不尽,门外夕阳多。
磬中闻午至,石上见寒过。
野鸟心常肃,孤僧鬓已皤。
欲归情不尽,门外夕阳多。
注释
竟日:整天。延:漫步。
荒寺:荒凉的寺庙。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哀鸣)。
歌:歌唱。
磬:寺庙中的打击乐器。
午至:午时到来。
石上:石头上。
寒过:寒冷的气息经过。
野鸟:野外的鸟儿。
心常肃:心境常常庄重。
孤僧:孤独的僧人。
鬓已皤:两鬓已经斑白。
欲归:想要回去。
不尽:难以尽述。
门外:门外边。
夕阳多:夕阳余晖很多。
翻译
整天漫步在荒凉的寺庙周围,秋意的哀鸣无法用歌声表达。午时的钟声从磬中传来,寒冷的气息仿佛从石头上掠过。
野外的鸟儿心境总是庄重,孤独的僧人两鬓已斑白。
想要归去的情感却难以尽述,门外的夕阳余晖正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荒凉寺庙中度过重阳节的情景。"竟日延荒寺",写出了诗人一整天都在这座破败的寺庙中度过,暗示了环境的寂静与孤寂。"秋声不可歌",通过秋日的萧瑟之声,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难以用歌声表达。
"磬中闻午至,石上见寒过",细致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午时的钟声从磬中传来,提醒着时光匆匆,而石上的寒意则暗示季节的变换,加深了孤寂之感。
"野鸟心常肃,孤僧鬓已皤",野鸟的鸣叫也显得庄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僧人的白发更增添了诗人孤独和年华老去的形象。
最后两句"欲归情不尽,门外夕阳多",表达了诗人虽然想离开,但心中的情感并未消减,反而被门外渐落的夕阳进一步触动,增添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无尽思绪。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秋日荒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沉浸于内心世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