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圆通寺(其二)
宋 · 马仲珍
一筇吾事足,身世付科头。
渐长石间笋,半遮林杪楼。
云飞山欲动,木落塔如浮。
游客未归去,松阴入茗瓯。
渐长石间笋,半遮林杪楼。
云飞山欲动,木落塔如浮。
游客未归去,松阴入茗瓯。
注释
筇:竹杖。吾事足:我的生活所需。
科头:指天空,也象征命运。
石间笋:生长在石头缝隙中的竹笋。
林杪楼:山顶或树林中的楼阁。
云飞:云彩飘动。
山欲动:山似乎在移动。
木落:树叶凋落。
塔如浮:塔影在水中漂浮。
游客:游历的人。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
茗瓯:茶杯。
翻译
一根竹杖足以满足我,人生世事都交付给头顶的天空。随着时间推移,石头缝隙里的竹笋逐渐长大,半遮住山间的楼阁。
云朵飘动,仿佛山峦也随之摇晃,树木凋零,塔影在水面浮动。
游人还未离去,松树下的阴影洒入茶杯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寺景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诗人首先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只需一筇之地即可自得其乐,这里的“吾事”指的是个人隐居的愿望,“科头”则是古代量度土地的单位,意味着只需要一小块土地就足够了。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然景观:“渐长石间笋”,“半遮林杪楼”。这里的“石间笋”指的是在岩石缝隙中生长的小草,这些细微之物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力,显示出大自然的力量。同时,“林杪楼”则是树木与楼阁交错形成的一种景象,给人一种层次分明、遮掩有致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动态描写:“云飞山欲动”,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感受。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要动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而“木落塔如浮”则是秋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像是古老的塔楼也随之飘浮,这里的意象丰富且充满了神秘色彩。
最后,“游客未归去,松阴入茗瓯”,诗人表达了对游子迟迟不归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体验。在这里,“游客”代表着外界与世俗的联系,而“未归去”则是诗人内心对于自由漂泊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松树的阴影覆盖在茗瓯(一种古代饮具)上,给人以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寺景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是对自然美与生命价值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