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拄杖还僧
宋 · 刘克庄
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头白:形容人头发白。高僧行脚懒:高僧行走缓慢。
筇竹:一种竹子,古人常用作拐杖。
生苔:长满青苔。
太乙:道教中的神仙名。
藜照:藜杖上的火光。
山翁:山中老翁。
荷蓧:手持藜杖。
萧寺:寂静的寺庙。
壁:墙壁。
恐化:担心它会变化。
葛陂雷:传说中的雷神葛陂。
师:指修行者。
禅须进:禅修中需要。
诗人:古代文学创作者。
手内来:曾经被诗人拥有。
翻译
一位白发高僧步履迟缓,手里的筇竹杖已长满青苔。没有遇见神仙般的太乙真人,只能借着山翁的藜杖照明回家。
夜晚常常挂在寺庙墙壁上,清晨又怕它化为葛陂的雷声。
修行者需将这杖视为禅修之物,它曾被诗人亲手持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情景。他手持一枝筇竹做拐杖,却因年久而长满了苔藓。诗中提到的“太乙然藜”指的是道家神仙太乙的故事,他能够使草木生长,这里用来形容僧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夜晚时分挂着拄杖寻找萧寺的墙壁,清晨则恐怕拄杖被草丛覆盖而难以找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根拄杖有深厚情感,它不仅是僧人的随身之物,也曾经进入过诗人的手中。这根拄杖承载着禅意,象征着精神修为的进程。诗人在此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约而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僧人的闲寂生活,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