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乡守楼宗簿(其一)
宋 · 陈宓
汉代推循吏,周邦重鲁儒。
庭中无滞讼,身后有遗书。
生为忘家窘,形因治郡癯。
天人同一理,好恶不应殊。
庭中无滞讼,身后有遗书。
生为忘家窘,形因治郡癯。
天人同一理,好恶不应殊。
注释
汉代:指汉朝。循吏:遵循法度、廉洁奉公的官吏。
周邦:指东周时期。
鲁儒:鲁地的儒家学者,特指孔子及其学派。
滞讼:积压的案件。
遗书:遗留的著作或学问。
忘家窘:为公事忘却家事的境况。
治郡癯:因治理郡县而身形消瘦。
天人:天道与人事。
好恶不应殊:喜好和厌恶不应有太大差别。
翻译
汉代推崇能遵循法度的官吏,周朝重视鲁地的儒家学者。府衙内没有积压的案件,去世后留下的是满腹经纶的书籍。
活着时为了公事忘记家事,身形消瘦是因为治理郡县过于勤勉。
天道与人事的道理相同,喜好和厌恶不应有所偏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的挽歌,标题为《挽乡守楼宗簿(其一)》。诗中表达了对乡守楼宗簿的敬仰和对其品德与才能的赞扬。首句提到汉代重视循吏(能遵循法度、爱护百姓的地方官),周代崇尚鲁儒(注重儒家教化的地方官员),以此背景衬托楼宗簿的高尚品质。
"庭中无滞讼"描绘了楼宗簿在任期间,司法清明,没有积压的案件,体现了他的公正和治理能力。"身后有遗书"则暗示他不仅政绩斐然,还留下了丰富的学识和道德典范。
"生为忘家窘"进一步赞美他为公忘私,即使生活困苦也毫不退缩,"形因治郡癯"则通过形容他因长期致力于地方治理而身形消瘦,展现了他勤勉工作的形象。
最后两句"天人同一理,好恶不应殊"强调了人与自然、天道之间的相通之处,认为人的喜好和评价应该符合公正的原则,表达了对楼宗簿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地方官员形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