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初度自述(其二)
明 · 王弘诲
丁未初秋月八日,吾今六十六年过。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
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
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鉴赏
此诗为明代诗人王弘诲所作《丁未初度自述》之二,通过诗人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年龄增长的感慨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首句“丁未初秋月八日”,点明了时间背景,即在丁未年的初秋,月圆之夜,诗人感怀于自己的六十六岁生日。接着,“吾今六十六年过”一句,直接道出了岁月流转,时光匆匆,诗人已步入晚年。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这两句中,“风云自庆”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明治时期,能够见证国家繁荣昌盛的庆幸之情;而“岁月堪怜”则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惋惜和感叹。这两句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独特感悟。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缑岭笙箫,源自《列仙传》,指代高洁脱俗的仙人生活;恒河津筏,则与佛教故事相关,象征着渡过生死轮回的希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最后,“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尧天舜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盛世景象,象征着理想的社会状态。诗人在此处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通过“白石南山浩浩歌”这一形象描绘,展现了自己在内心深处寻求精神慰藉与自由的歌唱。整首诗在深情与哲思之间游走,既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时代与理想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