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亭留题
宋 · 无名氏
人言周公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
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
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周公:古代政治家,姓姬名旦,曾辅佐周武王和成王。结宇:建造房屋,指建筑。
不知:不清楚,不明白。
何年中:具体的时间点。
撰词:撰写文章或诗词。
谪御史:被贬谪的御史官职,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残缺:破损不全。
嗟难通:感叹难以理解。
翻译
人们传说周公曾在这里建造房屋却不清楚具体是在哪一年完成的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历史知识的探求。开篇"人言周公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通过提及“周公”这一文化象征,传递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据说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又帮助成王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被尊为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而“结宇”则是指建立房屋或亭台,这里可能暗示着某个与周公有关的建筑物。诗人通过提问“不知建立何年中”,表现出对历史事件具体时间的好奇和探索,但这种探索似乎是不易实现的。
接下来的"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撰词"可能指的是写诗或记叙,而“谪御史”则是古代监察官员的一种,负责纠举朝政得失。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诗人自己的身份,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在探寻历史真相时的角色和态度。"残缺欲读嗟难通"则描绘了诗人面对古代文献的困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感慨——尽管渴望阅读和理解这些残存的文字,但由于其断简残篇,难以全面把握其内涵。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周公这一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自我反思。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于历史智慧的敬畏之心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时代的沧桑感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