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尧生侍御属题唐人写金光明经
清末近现代初 · 郑孝胥
袖中有谏书,不顾上怒喜。
直声虽如雷,贪墨殊未止。
史鱼事无道,伯玉耻君子。
心肠一木石,面目安能改?缘何独佞佛,正坐文字美。
结习不易除,觉痒因有技。
以经名其室,意特重唐楷。
谁能白世尊,何以置此士?欲识坚牢神,现身祇公是。
直声虽如雷,贪墨殊未止。
史鱼事无道,伯玉耻君子。
心肠一木石,面目安能改?缘何独佞佛,正坐文字美。
结习不易除,觉痒因有技。
以经名其室,意特重唐楷。
谁能白世尊,何以置此士?欲识坚牢神,现身祇公是。
鉴赏
这首诗名为《赵尧生侍御属题唐人写金光明经》,作者为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的郑孝胥。诗中通过赵尧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直言进谏者困境的同情和对贪腐现象的批判。诗人将赵尧生比作古代的史鱼和伯玉,他们坚守正直,不为权势所动,即使面临不被理解的处境,仍坚持直言。然而,现实中的佞佛行为,却源于对佛教教义的欣赏,尤其是对唐楷书法的崇尚。诗人感慨人心难移,指出要改变这种顽固习气并非易事,同时质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公正对待像赵尧生这样的人才。
诗中“袖中有谏书,不顾上怒喜”描绘了赵尧生的勇气,“心肠一木石,面目安能改”则强调了他的坚定。最后,诗人借“谁能白世尊,何以置此士?”表达对公正评价贤良的期待,以及对赵尧生坚毅精神的赞美:“欲识坚牢神,现身祇公是。”整体而言,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