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蛰仙求作明遗老朱舜水诗
清末近现代初 · 郑孝胥
后乐园中好树石,海波吞天滞魂魄。
九原想与夷齐游,徙倚祠门长太息。
当年东邻重忠义,潘侯倒屣迎宾客。
驹笼私第址堪寻,龙麓高坟碑未泐。
我游江户尝凭吊,窃敬此翁世莫识。
忽闻学社噪杭州,归骨建祠争甚力。
斯人辟世虽不返,故国旧君心匪易。
纷纷正欲废大伦,谬托同心定何益。
策名委质义难背,自许英灵照肝膈。
善学柳下有不可,妄附紫阳渠所斥。
九原想与夷齐游,徙倚祠门长太息。
当年东邻重忠义,潘侯倒屣迎宾客。
驹笼私第址堪寻,龙麓高坟碑未泐。
我游江户尝凭吊,窃敬此翁世莫识。
忽闻学社噪杭州,归骨建祠争甚力。
斯人辟世虽不返,故国旧君心匪易。
纷纷正欲废大伦,谬托同心定何益。
策名委质义难背,自许英灵照肝膈。
善学柳下有不可,妄附紫阳渠所斥。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的郑孝胥所作,题为《汤蛰仙求作明遗老朱舜水诗》。诗人通过描绘后乐园中的景致,引出对明朝遗老朱舜水的怀念。他赞赏朱舜水的忠诚义气,提及朱氏故居和墓地,表达了对其人品的敬仰。诗中提到朱舜水虽然身处异国,但其精神在国内仍有影响,人们在杭州为他建立祠堂,以示纪念。
然而,诗人也批评了那些试图废弃传统伦理,盲目附和潮流的行为,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朱舜水的精神实质。他强调道义的重要性,认为朱舜水的英灵是值得尊敬的,不应被随意附会。最后,诗人引用柳下惠和紫阳真人(可能指朱熹)的事例,指出学习朱舜水应以正确的方式,而非妄自揣测或曲解。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时代风气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操守的坚守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