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从事邵光赏析

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从事邵光

宋 · 苏辙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

拼音版原文

yángzhōuwàngjīnshānyǐnyǐn

qièláichángjiāngshànggāoèrqiānchǐ

sēngyànshānxiǎomiànmiàntiēcāngshí

lóusānbǎijiānzhèngjiāngcháobái

qīngfēngliǎnxiǎoyàojīn

zhíqīnlóngguǐshén

xíngyǒuchéngkōng

fēngchuījiāngshuǐshānsēngfāngshí

lánxīnsǔnjuébǎo

píngshēngyóuyǎnzhuàngguānyún

tiěwèngběnshuíānhǎiménshuízhí

dōngnányǐnjiànyáoshān

yóusuìshēnkuì

guīshíyuēzhèngzhíjiāngyuèhēi

shìtiānshuǐbìngzuòkǒngxīngdòu湿shī

使shǐjūnshídēnglǎnshī

注释

金山:地名,指扬州的金山寺。
幞: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朅来:忽然、突然。
孤高:形容山势高耸独立。
僧居:僧人的住所。
苍石:青色的石头。
虚楼:空旷的楼阁。
正压:恰好位于。
清风:清凉的风。
霁雾:雨后放晴的雾气。
鱼龙居:神话中的水下生物的居所。
幕府客:幕僚或官员。
江月黑:夜晚江面上的黑色月亮。
星斗湿:星星似乎要被江面的水汽打湿。
使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翻译

在扬州眺望金山,它隐约可见,巨大如一顶幞头。
我来到长江之上,金山孤独而高耸,直插云霄达两千尺。
僧人居住的地方嫌山小,四周都是青色的岩石环绕。
虚无的楼阁有三百间,正好压在江潮泛起的白色浪花之上。
清风收敛了雨后的雾气,朝阳照耀着金色和碧绿的景色。
光芒直射到鱼龙的居所,仿佛掌控着这里的神秘力量。
我行程有限,想离去又感到惋惜。
风吹过江面,山中的僧人刚刚用完午餐。
江水洗涤我的心灵,竹笋和蕨菜填饱我的肚子。
一生中能有这样的游览已经足够,这壮丽景象堪称极致。
铁瓮城本应何处安放,海门又由谁来守护?
东南方向的景色逐渐隐没,与这座山遥相呼应。
这次游玩差点未能成行,我深感作为幕僚的遗憾。
回去时已是傍晚,江面黑沉沉的月亮升起。
回首望去,天水相连,唯恐星星沾湿衣裳。
希望您能尽快结束公务,这样的登临美景不容错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从事邵光》,描绘了诗人游览金山的所见所感。首句“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以远处眺望金山的形象比喻,写出其宏伟壮丽。接着,“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强调金山的地理位置和高耸入云的姿态。

诗人细致描绘了金山周围的环境,“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展现了山势的峻峭与僧房的静谧。随后,“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则描绘了金山寺的规模,以及江潮映衬下的壮观景象。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描绘了早晨的清新气象,而“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则寓言金山的神秘力量。诗人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最后,诗人感叹时间流逝,“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并期待着能再次登临。“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表达了对友人和美景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公务的暂时放下以享受游历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金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