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注释
柏台:古代官署名。琅珰:古代官员的饰品,这里指月亮。
梦绕:梦中萦绕。
心似鹿:形容心情慌乱不安。
汤火:比喻生死危机。
犀角:比喻眼睛明亮。
身后牛衣:形容生活困苦,死后只能以牛皮覆盖。
桐乡:地名,位于浙江西部。
浙江西:浙江西部地区。
翻译
寒冷的夜晚柏台笼罩着霜气,微风吹动着月光下摇曳的玉佩。梦境中我心随云山飘荡,如同受惊的小鹿,灵魂在生死边缘挣扎,如同待宰的鸡。
你的眼睛像犀角般明亮,真是我的知己,身后贫困的生活让老妻感到羞愧。
即使百年后神游何处,我知道你的遗骨会安葬在浙江西部的桐乡。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深刻忧郁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哀伤与无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霜气和风动的琅珰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凄清的氛围,月亮似乎也在诉说着夜晚的寂寞。
接下来的"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梦境中的云山让他的心灵飘渺不定,如同惊吓的鹿四处逃窜;而现实中的恐惧则像汤火一样,烧灼着他,使得他的生命如同惊慌失措的小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一句,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自责。犀角是古代用以辟邪的物品,而这里则是比喻自己年幼的孩子;身后的牛衣,则是对家庭贫困状态的一种隐晦表达,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家人的愧疚。
最后,"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与宿命观。他在询问百年之后自己的灵魂将会流转至何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死后的埋骨之地,这种超脱世俗的思考显示出诗人的豁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位身陷囹圄、内心充满忧虑与无奈的士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