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子诗
宋 · 李光
脱屣尘寰委蜕蝉,真形渺渺驾非烟。
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
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
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
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
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
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光对已故儿子的深切悼念。诗中以“脱屣尘寰委蜕蝉”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儿子离世后灵魂升天的情景,仿佛化身为蝉,摆脱尘世的束缚,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真形渺渺驾非烟”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超然的氛围,暗示儿子的灵魂在缥缈的非烟世界自由翱翔。
“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儿子无法回归尘世的遗憾与无奈。丹台和白玉楼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此处象征着儿子灵魂安息的地方,但这条路遥远且没有尽头,白玉楼也无需等待时间的流逝便已建成,暗示了儿子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
“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希望像古佛一样静坐,寄托哀思,而儿子却已化为飞仙,逍遥于天地之间。这种对比凸显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以及诗人对儿子离去的不舍。
最后,“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深厚的情感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即使泪水如泉涌,也无法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悲痛,直到泪水滴落到九泉之下,似乎仍无法完全释怀。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亡子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与死亡、现实与超脱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