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台州
唐 · 李郢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独寻:独自寻找。台岭:高山。
闲游:悠闲游玩。
岂觉:并未察觉。
灵溪:幽深的小溪。
赊:长,远。
应潮:随着潮汐。
攒寺:簇拥寺庙。
落天花:如天花般飘落。
盥漱:洗手洗脸。
铜瓶:铜制的水壶。
野店:乡村小店。
安禅:静心冥想。
锡杖:僧人用的杖。
石桥路:石头小桥下的路。
云雨:雨水和雾气。
袈裟:僧人的袍子。
翻译
独自去往台岭闲游,不觉得灵溪道路遥远。潮水涌动,三口井与大海相连,五座山峰环绕着寺庙,仿佛天上的花儿飘落。
在寒冷的山潭边,用铜瓶清洗,保持心境清净,野店中禅定休息,倚着锡杖。
到达时先找石桥小径,别让云雨打湿了僧人的袈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送僧之台州》,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中的“独寻台岭闲游去”,表达了诗人和僧人一起登山游玩的情景,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亲近的心境。“岂觉灵溪道里赊”则透露出一丝留恋之情,灵溪道的美丽让人不忍离去。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这里的“三井”和“五峰”指的是特定的地理标志,其意象丰富而生动。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出了一幅灵山佛国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隐喻了僧人的精神追求。
“寒潭盥漱铜瓶洁”,这里的“寒潭”和“铜瓶”勾勒出了清净幽雅的寺庙生活,以及僧人们用水洗涤身体与心灵的场景。“野店安禅锡杖斜”,则描绘了僧人在山林间寻找静谧之地,打坐禅修的情形。
“到日初寻石桥路”,诗人的友情在这里得到了展现,他鼓励僧人在一天的开始就去寻找通向彼岸的道路,而非等待日落。“莫教云雨湿袈裟”,则表达了对僧人未来旅途中可能遇到的不便(如雨水)表示出关心。
整首诗通过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