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鹿田
苔滑岂可步,萝弱犹足扪。
力竭转修蹊,险尽得平原。
排峰作郛郭,列岫代墉垣。
披拂趋兰社,靡迤入松门。
奇石既罗径,初篁亦当轩。
鹿耕事固远,仙化迹还存。
野田遗旧场,孤冢秘精魂。
感往情已剧,怀来念弥敦。
学道值时阻,摄生逢景奔。
何能弃缘业,即此穷朝昏。
词语解释
朝昏的意思:(1).早晚。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离心与流水,万里共朝昏。” 元 汤式 《一枝花·嘲素梅》套曲:“冷淡偎村径,朝昏傍驛亭。” 叶圣陶 《穷愁》:“为人子者,即言甘旨。朝昏餐食,当谋无饥。”(2).借指日子,生活。《宋书·王僧达传》:“又妻子为居,更无餘累、婢僕十餘,粗有田入,岁时是课,足继朝昏。” 宋 王禹偁 《甘菊冷淘》诗:“况吾草泽士,藜藿供朝昏。”《天雨花》第十回:“姊夫又得虚癆证,家贫难以度朝昏。...
初篁的意思:新竹。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初篁苞緑籜,新蒲含紫茸。” 南朝 梁简文帝 《晚春赋》:“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郛郭的意思:(1).外城。《韩非子·难二》:“ 赵简子 围 卫 之郛郭。” 晋 左思 《吴都赋》:“郛郭周匝,重城结隅。”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十一:“郛郭蔽枌檟,狐兔翔城隅。”(2).泛指城郭,城市。《隋书·炀帝纪下》:“近代战争,居人散逸,田畴无伍,郛郭不修。”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若乃不郛郭,不宫室,不播殖穹帐寄而水草逐者,惟 瀚海 南北部及 準部 、 青海 诸部则然。”(3).比喻屏障。 汉 扬雄 《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 李轨 ...
耕事的意思:耕作之事。亦泛指农事。《周礼·地官·闾师》:“任农,以耕事贡九穀。”《管子·山国轨》:“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史记·赵世家》:“ 肃侯 游 大陵 ,出於 鹿门 , 大戊午 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孤冢的意思:亦作“ 孤冢 ”。孤坟。 唐 常建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诗:“忆亲拜孤冢,移葬双陵前。” 明 王世贞 《鸣凤记·拜谒忠灵》:“你看垒垒孤塚狐狸穴,猿声哀断空山月。”见“ 孤塚 ”。...
化迹的意思:(1).变化之迹;教化之迹。《后汉书·仲长统传》:“以为世非 胥庭 ,人乖鷇饮,化迹万肇,情故萌生。” 唐 卢照邻 《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夫 圯上 黄公 ,灵期己远, 湘 中 玄乙 ,化迹难徵。”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开剖太虚,导引元气,纷纷化迹,飈飈圣致。”(2).神灵之迹。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诗:“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怀来的意思:(1).亦作“ 怀徠 ”。招来。 汉 陆贾 《新语·道基》:“附远寧近,怀来万邦。”《后汉书·独行传·李善》:“以爱惠为政,怀来异俗。” 明 孙柚 《琴心记·持节锦行》:“虏贵怀来,岂可无谋作祸胎。”《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德二年》:“遣人分赐诸蛮,传朝廷怀徠之意,降附日众。”(2).思念未来。 明 陈束 《伏日樠溪上疏乞休》诗:“感往情弥吝,怀来节易摧。”...
即此的意思:就此;只此。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清 李渔 《奈何天·师捷》:“好一个山名。凤为百鸟之王,又是祥瑞之物,即此就是佳祥了。”...
精魂的意思:◎ 精魂 jīnghún(1) [soul]∶灵魂(2) [spirit]∶精神...
倦游的意思:◎ 倦游 juànyóu[thoroughly satisfy the sight-seeing mood] 游兴已尽倦游归来...
力竭的意思:气力用尽。 元 龙辅 《女红馀志·佳次妇》:“残月中见一女子与一人鬭,其人力竭仆地。” 巴金 《月夜》:“ 阿李 在一棵树脚下找到了那个女人,她力竭似地坐在那里,身子靠着树干。”...
靡迤的意思:亦作“ 靡迆 ”。 1.绵长貌;连续不绝貌。 汉 张衡 《西京赋》:“高陵平原,据 渭 踞 涇 ,澶漫靡迤,作镇于近。”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靡迤坡陀,下属深渚。” 宋 苏辙 《洛阳李氏园池诗记》:“冈峦靡迆,四顾可挹。”(2).曲折行进貌。《文选·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 张铣 注:“靡迤,细走貌。” 唐 陈子昂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诗:“靡迤随波水,潺湲泝浅流。”(3).喻指作风松弛、拖沓。 宋 苏辙 《君术》:“夫是以至宽,而天下无頽惰靡迆之风...
攀援的意思:◎ 攀援 pānyuán(1) [escalade;climb;clamber]∶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2) [invoke;quote;cite]∶援引提拔;支持。援用,引用(3) [climb the social ladder through pull]∶追随,依附...
披拂的意思:◎ 披拂 pīfú[wind-blown] 摆动,摇摆,飘动;吹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长发披拂...
平原的意思:[释义](名)起伏极小的广大平地。 [构成]偏正式:平(原 [例句]这一带都是平原。(作宾语)...
岂可的意思:表示反诘。相当于怎么可以。《左传·哀公七年》:“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汉书·史丹传》:“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吾岂可违指!”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论事者顾是非何如耳,岂可以人而移之?” 清 李渔 《巧团圆·拉引》:“老爷要去会他,岂可不通知一声,叫他前来迎接?”...
山南的意思:古时泛指 太华 、 终南 两山以南之地。《史记·魏世家》:“所亡於 秦 者, 山 南、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张守节 正义:“山, 华山 也。”...
山北的意思:古时泛指 终南 、 太华 二山以北之地。《战国策·魏策三》:“所亡乎 秦 者,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吴师道 补正引《史记正义》:“山, 华山 也。”《旧唐书·窦建德传》:“请自 滏口 之道,乘 唐国 之虚,连营渐进,以取 山 北。”...
摄生的意思:摄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松门的意思:(1).谓以松为门;前植松树的屋门。 唐 王勃 《游梵宇三觉寺》诗:“萝幌栖禪影,松门听梵音。” 宋 陆游 《书怀绝句》之一:“老僧晓出松门去,手挈军持取涧泉。”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2).指 松门山 。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 松门山 在 新建县 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 大江 及 彭蠡湖 。山有石镜,光明照人。’”(3).指 松门峡 。 唐 杜甫 《返照》诗:...
仙化的意思:(1).谓成仙。 晋 阮籍 《大人先生传》:“惟仙化之倏忽兮,心不乐乎久留。”《魏书·释老志》:“帝以清浄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2).死的婉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公燕居无他,忽报双鹤相继而毙,公喟然嘆曰:‘鹤既仙化,余亦从此逝矣。’”《书言故事·道教·羽化》:“道士亡,曰羽化、仙化。”原注:“羽化、仙化,讚其生羽翼,飞昇为仙也。”...
学道的意思:(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
野田的意思:犹田野。《南齐书·祥瑞志》:“ 永明 二年八月, 梁郡 睢阳县 界野田中获嘉禾,一茎二十三穗。”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二:“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 清 魏源 《京口琴娘曲》:“野田积水 淮 南道,日乞穷途夜青草。”...
遗旧的意思:(1).谓抛弃、疏远故旧。 晋 曹摅 《赠韩德真》诗:“《谷风》遗旧,《伐木》敦友。”《魏书·高允传》:“言不崇华,交不遗旧。” 宋 梅尧臣 《次韵再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公不遗旧许频往,何必丝管喧咬哇。”(2).指前代留下的旧臣。《南齐书·陈显达传》:“先朝遗旧,志在名节,同列丹书,要同义举。”...
墉垣的意思:墙壁。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郑观应 《盛世危言·狱囚》:“不知泰西犯人,在内执业仍高其墉垣,严其约束。即在外为工者,亦伍耦有数,出入有节。”...
游览的意思:◎ 游览 yóulǎn(1) [go sightseeing]∶从容地到各处参观、欣赏名胜、风景等游览西湖(2) [visit;go sight-seeing;tour]∶专程为消遣或观光去参观游览长城...
缘业的意思:佛教语。也称业缘。谓善业为招乐果的因缘,恶业为招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皆由业缘而生。后多指男女之间因缘。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 紫阳 ﹞又问曰:‘ 陶氏 才识何如?’答曰:‘德操渊深,世无其比。’又曰:‘然恐缘业不及如何?’” 唐 李白 《去妇词》:“不叹君弃妾,自叹妾缘业。” 元 卢挚 《朱履曲·天宁北山禅老招饮于双松精舍》曲:“脂粉态前生缘业,笑渠儂一剗心邪。”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 马端临 曰:‘……於是缘业之説,因果之説,六根、六尘、四大、十二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