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鹑之奔奔赏析

鹑之奔奔

先秦 · 诗经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拼音版原文

chúnzhībēnbēnquèzhījiāngjiāng[1]。

rénzhīliángwèixiōng

quèzhījiāngjiāngchúnzhībēnbēn

rénzhīliángwèijūn

注释

①鹑:鸟名,即鹌鹑。 奔奔:跳跃奔走。 鹊:喜鹊。 彊彊(音疆):翩翩飞翔。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②无良:不善。 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一说为人称代词。

③君:指卫宣公。

翻译

鹌鹑尚且双双飞,喜鹊也是成双对。这人心地不善良,为何以他为兄长。
喜鹊尚且成双对,鹌鹑也是双双飞。这人丝毫没良心,为何把他当国君。

译文

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赏析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强强”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诗中男主人公的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兄”“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男主人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此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女子,她唾弃那被她尊重,却品德败坏的男人“鹑鹊之不若”。意思是鹑鹊尚知居则常匹,飞则相随的道理。而这位被她尊敬的男人,却败坏纲常,乱伦无道,肆意妄为,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而她却一直把他当作兄长、君子,岂知他并非谦谦善良之人,长而不尊,令她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她一怒之下,做诗斥之,以舒其愤。此诗的主旨应该立足于“女斥男”的根本之上。

全诗以比兴手法,告诫人们鹑鹊尚知居有常匹,飞有常偶,可诗中的“无良”之人,反不如禽兽,而作者还错把他当作君子一样的兄长。作者据此,将“无良”之人与禽兽对待爱情、婚姻的感情与态度,构成了一种强劲的反比之势,加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并没有直接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任何客观的描写,却能使其形象非常鲜明而且突出。这根源于诗歌文本所构筑出的剧烈而又异常强大的情感落差,此种落差来源于人与禽兽对待异性配偶的不同态度,这种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巨大而有悬殊的逆向对比关系。从而使男主人公的恶劣形象直接迎面袭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厌恶透顶。

诗歌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却能给人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感觉。每章后两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这对这种重章叠句的诗歌来说,应该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策略。

鉴赏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兄弟或君主深厚情感的诗歌。通过反复描述鹑鸟(一种小型鸟类)的奔跑和鹊鸟(即乌鸦)的强壮,诗人以此比喻自己对兄弟或君主的情谊,无论是兄弟间的亲密还是臣子对君主的忠诚,都如同这些鸟类一般坚定不移。

在古代文化中,动物常被用来象征各种美德,如忠诚、勇敢等,这种手法在中国古诗词中非常普遍。鹑和鹊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通生物,被赋予了深厚情感的象征意义,加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这首简短而富有力的诗歌,不仅展示了早期诗歌语言的简单直接,而且通过重复使用“人之无良”一句,增添了一种对周围世界不公或不仁现象的忧虑情绪。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在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社会状态的作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