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景育弋阳尉官满入吴
宋 · 韩淲
天下之好事,不我则彼为。
何必独我出,然后为得时。
但恐才学短,讲论日以卑。
岂止身非贤,君民何所宜。
我虽无用处,连蹇于茅茨。
所幸眼未昏,英妙见于斯。
君学既不器,君才复不羁。
一尉已三年,东上不可迟。
国家仁德深,丕冒及四夷。
中间台阁尊,政事多皋夔。
拔茅果汇征,四夷易鞭笞。
薰兮方南风,听我歌此诗。
何必独我出,然后为得时。
但恐才学短,讲论日以卑。
岂止身非贤,君民何所宜。
我虽无用处,连蹇于茅茨。
所幸眼未昏,英妙见于斯。
君学既不器,君才复不羁。
一尉已三年,东上不可迟。
国家仁德深,丕冒及四夷。
中间台阁尊,政事多皋夔。
拔茅果汇征,四夷易鞭笞。
薰兮方南风,听我歌此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淲所作的《送王景育弋阳尉官满入吴》。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王景育即将离任前往吴地的惜别之情,同时也对其才华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中首先提到“天下之好事,不我则彼为”,表达了对王景育才能的肯定,认为他的才能不仅能够为自己所用,也能为他人所用。接着,“何必独我出,然后为得时”一句,强调了才能的普遍性和时间的重要性,并暗示了王景育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都能发挥其才能。
“但恐才学短,讲论日以卑”表达了对王景育才能可能受限的担忧,希望他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接下来的“岂止身非贤,君民何所宜”则是对王景育品德的赞美,认为他的优秀品质不仅适合自身,也适合治理百姓。
“我虽无用处,连蹇于茅茨。所幸眼未昏,英妙见于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平庸的自谦,同时对王景育才华的欣赏。最后,“君学既不器,君才复不羁。一尉已三年,东上不可迟”是对王景育学识和才能的进一步赞扬,同时也鼓励他继续前行,不要因为短暂的职位而停滞不前。
“国家仁德深,丕冒及四夷。中间台阁尊,政事多皋夔。拔茅果汇征,四夷易鞭笞”表达了对国家政策和治理的高度认可,以及对王景育未来在国家治理中的期待。最后,“薰兮方南风,听我歌此诗”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作为结尾,寓意着王景育的未来如同春风般充满希望与生机。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王景育个人才能和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政策的肯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