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猛虎篇(其二)赏析

猛虎篇(其二)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凤凰肉不甘,麒麟肉不肥。
猛虎亦好生,何不食饘糜。
凤鸟乘于风,为皇作威仪。
麒麟乃仁兽,生草不践之。
上天命猛虎,威向豺狼施。
如何饵灵物,口腹亦细微。
生怀腥臊德,炳耀徒留皮。
吁嗟尔猛虎,哮吼诚何知。

鉴赏

这首《猛虎篇(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比凤凰、麒麟与猛虎的不同命运和生存哲学,表达了对猛虎处境的同情与思考。

开篇以“凤凰肉不甘,麒麟肉不肥”起笔,凤凰与麒麟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兽,象征着高贵与和平,它们的食物选择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接着,“猛虎亦好生,何不食饘糜”一句,将猛虎置于与凤凰、麒麟相对立的位置,提出疑问:为何猛虎不选择更温和的生存方式?

“凤鸟乘于风,为皇作威仪。麒麟乃仁兽,生草不践之。”这一段通过凤凰与麒麟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它们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凤凰飞翔于天空,为帝王增添威严;麒麟则是仁慈的象征,不践踏新生的草木,显示出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爱护。

然而,紧接着的“上天命猛虎,威向豺狼施”揭示了猛虎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作为捕食者,其存在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弱小生物免受侵害。这种生存方式虽然残酷,却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饵灵物,口腹亦细微。”这一句提出了对猛虎生存方式的反思,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干预与影响,以及对不同生物生存权利的考量。

最后,“生怀腥臊德,炳耀徒留皮。吁嗟尔猛虎,哮吼诚何知。”诗人感慨猛虎虽拥有腥臊的本能,却也因这些本能而被赋予了生命的尊严与力量。然而,人类对猛虎的猎杀与利用,仅仅留下了皮毛的纪念,却忽视了其内在的生命价值与存在的意义。这不仅是对猛虎的同情,也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忘记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