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赏析

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
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
嗟彼舒亶辈,岂不辨菽麦。
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

注释

坡仙:指苏东坡,因其诗才出众,人称坡仙。
黄州: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苏轼曾被贬谪至此。
七年客:指苏轼在黄州居住的时间。
价高:比喻苏轼的名声高。
日月低:形容名声之高,连日月都为之失色。
名大天地窄:意指名声太大,仿佛天地都容纳不下。
舒亶辈:指当时的官员舒亶,与苏轼政见不合。
辨菽麦:比喻分辨清楚事物,这里指辨别是非。
阿党:结党营私之意。
妒忌:对他人成就或才能的嫉妒。
皂与白:黑色和白色,比喻善恶、是非。

翻译

苏东坡何其无辜,他在黄州做了七年客人。
他的名声高洁,却使日月都显得暗淡,天地似乎变小了。
那些舒亶等人,难道分辨不出是非黑白吗?
他们结党营私,对好人坏人同样嫉妒。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即东坡先生)的仰慕与赞美,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 这两句通过提及苏轼在黄州七年的生活,暗示了他虽然被贬官,但仍以高洁之心居于尘世之中。这里所谓“坡仙”是对苏轼的尊称,表明诗人对其品格和文学成就的崇敬。

“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 这两句强调了苏轼的才华与声望,虽身处困境,但他的文名如日月般光辉永恒,而他的盛名又似填满了天地,使之显得更加辽阔。

“嗟彼舒亶辈,岂不辨菽麦。” 这两句借用古代贤者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在首阳山上饿死,因为他们分不清五谷杂粮。这里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于那些不能辨别真伪、混淆黑白的人或事物的悲哀。

“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 最后两句则是指某些人出于私心和偏见,对待世间万物不加区分,甚至将纯洁(皂)与污浊(白)视为一物,这种态度让诗人感到痛心。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的赞颂及现实社会的批评,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正直之士遭遇不公的同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