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尉杨渭夫以诗来因次其韵兼简同僚
宋 · 陈傅良
万物各美恶,一室有面背。
去来故无恒,欣厌惟所会。
有能悟兹理,何必著幽邃。
后圃并山麓,脩竹积空翠。
斧寻自何年,樊养特过计。
陈根独遭时,沃壤亦借势。
居然成独清,可以掩众媚。
亭院起中?,湖潦粲前际。
于时吾岂敢,谓此天作对。
新诗忽盛谈,俗状良内愧。
子方及归期,客复搅离思。
尚当封殖之,去日如始至。
去来故无恒,欣厌惟所会。
有能悟兹理,何必著幽邃。
后圃并山麓,脩竹积空翠。
斧寻自何年,樊养特过计。
陈根独遭时,沃壤亦借势。
居然成独清,可以掩众媚。
亭院起中?,湖潦粲前际。
于时吾岂敢,谓此天作对。
新诗忽盛谈,俗状良内愧。
子方及归期,客复搅离思。
尚当封殖之,去日如始至。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的作品,他以临桂尉杨渭夫的诗为引,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物各有宜的理解,以及对清高品格的追求。诗中提到的“万物各美恶,一室有面背”,揭示了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正面与背面相对应;“去来故无恒,欣厌惟所会”则强调变化无常,人的喜好随情境而异。
诗人欣赏后园的竹林,认为它们历经斧凿,虽经人为干预,但仍能保持清雅,不媚俗,这象征着个人品性的坚守。他对湖光山色的赞美,也寓含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叹自己不敢妄自菲薄,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
然而,面对友人即将离去,诗人内心又涌起离别之情,同时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在离别之后继续培养和维护这份关系。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陈傅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