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不疑上人
唐 · 姚合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是:这表示。法:佛法。
修行:修炼、修行。
遍:全面、遍及。
方:才。
栖:居住、停留。
不二门:佛教中指唯一真理或最高境界。
随缘:顺应机缘。
嫌:嫌弃、厌烦。
寺著:在寺庙的生活。
见性:领悟本性。
经繁:佛经众多、繁琐。
身:身体。
将:即将。
老:衰老。
师一言:师父的一句话。
尘沙: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千万劫:无数世。
劫尽:世事变迁完毕。
佛长存:佛法永恒不变。
翻译
通过佛法修行,才能进入不二法门。随缘而居,对寺庙生活感到厌倦,觉得佛经繁琐。
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初次听到师父的话语。
即使经历千万世的尘沙变迁,佛法依然永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所作,名为《寄不疑上人》。诗中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理解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佛法的修持非常广泛,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不二的门径。这里体现了佛教中“诸法归一”、“一切归宗”的思想。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游历各地寺庙时,对于佛教经典和仪轨的复杂有所感慨,但同时也体会到了“见性”——即直观自性的重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华已逝、时日无多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一位师父的话语对自己的启迪和重要性。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最后两句则是对宇宙历史长河中尘世无常与佛法永恒的对比。这里“劫”指的是非常漫长的时间周期,“尘沙”象征着世界上的琐碎和无常,而“佛法”则代表了超越这些无常、永远存在的真理。
这首诗通过深刻的佛教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修行与真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