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拙卓尔不群佳公子也痛亲不见名堂曰思诸公争赋之不鄙予亦以诗命予谓若拙不止乎思也且能显之作思堂诗
入堂省亲亲不见,长向羹墙见亲面。
身苟不立名不扬,九原何由发幽光。
金枝挺挺贤公子,风树兴悲思不已。
口诵孝经第一篇,立身行道期心传。
直谅多闻古三益,标准宗支名籍籍。
前日召还胡不留,一麾出守西南州。
官职人心所同欲,孝子思亲恐亲辱。
不独思亲能显亲,孔门曾子君前身。
我愧思亲未能显,诗作思堂涕徒泫。
鉴赏
此诗《思堂》由宋代诗人王十朋创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孝道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诗中首先提出“天下人子皆思亲”,强调了人类普遍的亲情情感。接着,诗人探讨了“思而显之能几人”的问题,即在思念亲人时,真正能够通过行动或成就来彰显对亲人的爱与敬意的人并不多。这种对比,突出了孝行的珍贵与不易。
“入堂省亲亲不见,长向羹墙见亲面”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亲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心中思念,也无法弥补与亲人面对面交流的缺失。这种情感的深度,让人感同身受。
“身苟不立名不扬,九原何由发幽光”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孝行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实际行动来树立名声,那么在九泉之下,如何能发出光芒,得到亲人的认可与尊敬。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也是对孝行价值的肯定。
接下来,“金枝挺挺贤公子,风树兴悲思不已”两句,将笔触转向了对孝子的赞美。诗人以“金枝”比喻孝子的高贵品质,以“风树”象征孝子对父母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孝子行为的高度评价。
“口诵孝经第一篇,立身行道期心传”强调了孝子通过学习经典、实践道德来传承孝道的精神。诗人认为,孝子不仅要在言语上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更要在行动上体现孝道的价值,以此作为对亲人的纪念与传承。
“直谅多闻古三益,标准宗支名籍籍”则进一步赞扬孝子的品德与影响力。诗人提到,孝子能够成为朋友中的良师益友,其言行举止成为了家族乃至社会的典范,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前日召还胡不留,一麾出守西南州”描述了孝子因公务需要离开家乡,前往远方任职的情景。尽管身处异地,孝子仍然心系家人,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为家人带来荣誉与尊严。
“官职人心所同欲,孝子思亲恐亲辱”表达了孝子对家人的深深忧虑,担心自己的官职影响到家人的名誉。这种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体现了孝子的高尚情操。
“不独思亲能显亲,孔门曾子君前身”将孝子的行为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强调孝子不仅在思念亲人,更通过实际行动彰显了对亲人的尊敬与爱戴,如同孔子门下的曾子一样,是孝道的杰出代表。
“我愧思亲未能显,诗作思堂涕徒泫”则是诗人自谦之语,表达了自己虽然也思念亲人,但未能像孝子那样通过实际行动来彰显对亲人的爱。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孝子行为的敬仰与自我反省。
综上所述,《思堂》诗通过对孝道的深刻探讨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亲情、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充满了对孝子行为的赞誉,也蕴含了对自身及他人在孝道实践上的反思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