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山
唐 · 李翔
童子山形也不孤,势疑高拱耸仙都。
云生石肘如擎帔,月到岩心似捧壸。
岂可绕坛操凤节,争教侍烛秉麟须。
桑田若更成东海,始肯随师化此躯。
云生石肘如擎帔,月到岩心似捧壸。
岂可绕坛操凤节,争教侍烛秉麟须。
桑田若更成东海,始肯随师化此躯。
翻译
童子山孤独中也有伙伴,仿佛高高拱手于仙人之都。云雾缭绕在石头上就像举起披风,月亮照在岩石中心如同捧着酒壶。
怎能围着法坛挥动凤凰节令,又怎能让侍者举着麒麟烛台。
如果沧海桑田再变作东海,我才会愿意跟随师父,化身为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高洁与精神寄托的意境。开篇“童子山形也不孤,势疑高拱耸仙都”两句,将童子山比喻为不染尘俗、高洁独立的存在,它的山势宛如仙都,让人产生一种悬想,这里是神仙栖息之所。
接着,“云生石肘如擎帔,月到岩心似捧壶”两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现了童子山与天地间的和谐统一。云雾缭绕于石峰之肘,如同女仙轻擎羽帔;月光洒落于岩心,仿佛有人捧持夜壶。这两句不仅描写了山的自然美,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岂可绕坛操凤节,争教侍烛秉麟须”两句,则是对这种高洁生活的一种讽刺或自嘲。诗人问道,这样的一种生活是否值得追求?是在用一种修行的方式来操练凤凰之节,还是在争辩着侍奉烛火与麟兽之须。这里透露出一种对世俗功名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最后,“桑田若更成东海,始肯随师化此躯”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极端的决心和愿景。诗人说,如果桑田变成了东海,我才会甘愿随从师傅,将自己的肉体转化。这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极致表达,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与超脱之志。
综观全诗,李翔通过童子山这一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既美好又孤傲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强调精神的高洁和对尘世的超越,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完美境界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