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其四)
明 · 方孝孺
隆中有一士,卓然古天民。
长啸六合间,草昧思经纶。
寸心如白日,可破万古昏。
所遇虽不谐,馀辉尚燉燉。
使逢高光主,礼乐宁沉湮。
惜其遗书亡,大志人罕闻。
如何徇利子,于道不知真。
卑卑章句中,徼禄求润身。
可贵不在位,可贱不在贫。
无取一时好,当作千载人。
长啸六合间,草昧思经纶。
寸心如白日,可破万古昏。
所遇虽不谐,馀辉尚燉燉。
使逢高光主,礼乐宁沉湮。
惜其遗书亡,大志人罕闻。
如何徇利子,于道不知真。
卑卑章句中,徼禄求润身。
可贵不在位,可贱不在贫。
无取一时好,当作千载人。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对理想人格与现实追求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诗人以“隆中有一士”开篇,描绘了一位卓尔不群的智者形象,身处混沌之中,却心怀经世济民的大志,其心如白日般明亮,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然而,这位智者的命运并未如愿以偿,他所遇到的环境并不和谐,但他的精神之光依然熠熠生辉。
接着,诗人通过假设,如果这位智者遇到了像汉高祖刘邦这样的明君,那么礼乐文明是否就能得以传承和发展,避免沉沦。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探讨。诗人惋惜这位智者遗书的失落,以及其伟大志向在后世的鲜为人知,反映了对人才被忽视的无奈。
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世俗的追求,批评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更高道德追求的人。他们或许能够在短暂的时光中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这种追求是低下的,不值得推崇。诗人强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或物质的富有,而在于能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之人,即具有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