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瑞岩山的登山之旅,以及对山中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首先,诗人以“高蹑已松颠,有松尚天际”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登山时的壮丽景象,仿佛与天相接的松树,给人以极高的视觉冲击力。接着,“更上尽树松,四望天垂盖”,进一步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壮观景色,四周被苍茫的天空所包围,营造了一种开阔而神秘的氛围。
“东南见大海,青浮寒日外”,诗人从山顶眺望,海天一色,寒日映照在海面上,呈现出一片宁静而又深邃的景象。随后,“征樯云外来,瞥目忽已逝”,描述了远处船只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瞬间消失的情景,体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老僧雪蒙顶,自言近百岁”,诗人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僧人,其形象与山中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几分禅意。接下来,“导余古洞游,人树身相挤”,诗人跟随僧人游览古老的洞穴,人与树紧密相连,仿佛置身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妙世界。
“蝠有赤如乌,花何香胜桂”,诗人对山中奇特的生物和芬芳的花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最后,“既出窈及平,遂疑阴得霁”,诗人从狭窄的山路走出,眼前豁然开朗,仿佛阴霾散去,心情也随之愉悦。
“客言山中石,方罫列阵势”,诗人听闻山中石头排列有序,如同阵列一般,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与秩序。接着,“南塘驻节地,风烈足百世”,描述了山中一处名为南塘的地方,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遗篇世有传,胜图今谁继?”诗人感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后人能否继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思考。最后,“岩瀑古难平,晴明飞雨籁”,诗人以岩瀑为喻,赞美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即使在晴朗的天气里,也能听到雨声般的美妙声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瑞岩山的登山体验,以及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