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五首(其一)
宋 · 张耒
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
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
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
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
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
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
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
注释
寒更:寒冷的夜晚。催:催促。
欲尽:即将结束。
曙色:黎明的光线。
转:转变。
鸡吭:鸡鸣声。
鸣雁:清晨的雁群。
背晓:背对着黎明。
斗:争斗。
清笳:清脆的胡笳。
吟宿霜:在寒霜中吹奏。
空山:寂静的山。
岁华:岁月。
晚:已晚。
故园:故乡。
归梦:归乡的梦。
晨起:早晨起身。
临:面对。
清镜:清澈的镜子。
悲嗟:悲伤叹息。
发已苍:头发已白。
翻译
寒冷的夜晚更声催促着接近尾声,曙光开始透过鸡鸣声显现。清晨的大雁背对着拂晓争斗,清冷的胡笳在寒霜中响起。
寂静的山中,岁月已晚,思乡的梦境漫长。
早晨起来照着清澈的镜子,感叹头发已经斑白。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开篇“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两句,生动地勾勒出初冬凌晨的寒冷与日光渐渐出现的情景,其中“更”指夜晚分为五更,“鸡吭”则是黎明时分。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然界变化的描述,展现了秋末将尽的氛围。
接下来的“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两句,则是对早晨场景的进一步描写。雁(大雁)在黎明时分背对星辰(晓斗),发出鸣叫声,而“清笳吟宿霜”则形象地表达了空气中的寒冷和清新,仿佛能听到早晨微弱的音乐声。
诗人随后写道:“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这里,“空山”指的是静谧而空旷的山林,而“岁华晚”则是指时光流逝,年华渐老。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希望回到旧日家园的心情。
最后两句:“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在早晨面对明净的镜子,诗人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这让他感到悲伤和感慨,因为这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和自己年岁的增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秋末景象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个人生命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