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社丈馆三江寄怀二首(其二)
明 · 陶益
篇章难自遣,弃置不堪论。
迹滞空城路,情通隔水村。
故人常看竹,稚子数迎门。
准拟闻归计,倾囊办绿樽。
迹滞空城路,情通隔水村。
故人常看竹,稚子数迎门。
准拟闻归计,倾囊办绿樽。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篇章难自遣”,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接着,“弃置不堪论”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某些事物或情感选择放弃,但又无法彻底割舍的心态。
“迹滞空城路,情通隔水村。”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述了诗人所在之地的荒凉与孤独(“空城路”),另一方面则强调了诗人与远方友人之间情感的连结(“情通隔水村”)。通过“迹滞”与“情通”的对比,突出了情感的力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故人常看竹,稚子数迎门。”这两句描绘了友人家中日常的情景,通过“常看竹”和“数迎门”两个细节,既展现了友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而“稚子数迎门”则体现了友人家庭的淳朴与热情。
最后,“准拟闻归计,倾囊办绿樽。”表达了诗人期待友人归来的心情,以及为了迎接友人所做的准备——准备美酒以示欢迎。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古代文人聚会时的雅致情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友情的真挚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相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