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首尾吟(其六十三)赏析

首尾吟(其六十三)

宋 · 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代记时。
官职固难称太史,文章却欲学宣尼。
能归岂谢陶元亮,善听何惭钟子期。
德若不孤吾道在,尧夫非是爱吟诗。

注释

尧夫:指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
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
宣尼:即孔子,儒家创始人。
陶元亮: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音乐鉴赏家,与俞伯牙的故事有关。

翻译

欧阳修并非只是爱好写诗,诗是他用来记录时代的工具。
他的官职虽难以匹配太史的名号,但他的文章却追求孔子般的文采风流。
他如果能归隐田园,绝不逊色于陶渊明,善于倾听他人也无愧于钟子期的知音之誉。
如果品德不孤立,我的道路就在,所以欧阳修并非只是爱好吟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首尾吟》第六十三首,主要体现了诗人邵雍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对自己品德修养的追求。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表明诗人并不是单纯为了爱好而写诗,而是借诗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时代感受。他自比为尧夫,暗示自己有志于以诗言志,关注社会现实。

接下来的两句“诗是尧夫代记时,官职固难称太史”,强调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历史与时代的见证,尽管他的官职可能不足以称为正式的史官,但他的诗却能承担起历史记载的责任。

“文章却欲学宣尼”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宣尼)文章道德的仰慕,他希望自己通过诗歌也能像孔子那样,传播教诲,影响他人。

“能归岂谢陶元亮,善听何惭钟子期”这两句,诗人以东晋隐士陶渊明和知音钟子期自比,表明即使选择归隐,也不放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期待有人能理解并欣赏他的诗歌。

最后,“德若不孤吾道在,尧夫非是爱吟诗”总结全诗,强调品德高尚的人,其道路不会孤单,他的诗歌并非单纯为了吟咏,而是承载着他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哲学。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邵雍作为诗人兼道德家的形象,他以诗为工具,既记录时代,又传播美德,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