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
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
孤烟出深竹,道侣正焚香。
鸣磬爱山静,步虚宜夜凉。
仍同象帝庙,更上紫霞冈。
霁月悬琪树,明星映碧堂。
倾思丹灶术,愿采玉芝芳。
傥把浮丘袂,乘云别旧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冥搜:深入探索。洞府:修行者的居所。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
仙路:通往仙境的道路。
孤烟:孤独的炊烟。
道侣:修行的同伴。
鸣磬:敲击磬声以示静心。
步虚:修道者行走时的轻盈步伐。
象帝庙:古代神话中的神庙。
紫霞冈:象征仙界的地方。
霁月:雨后明净的月亮。
丹灶:炼丹的炉灶。
玉芝:象征仙药的玉芝。
浮丘袂:浮丘仙人的衣袖,代指仙人。
翻译
深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洞府坐落在溪流旁边。已经远离尘世,到达仙境,谁还会说仙途漫长。
孤独的炊烟从茂密的竹林中升起,修行者正在虔诚地焚烧香火。
喜欢在宁静的山中敲击磬声,夜晚的清风更适宜修道。
我们如同尊奉象帝的庙宇,继续攀登紫霞山冈。
雨后明月高悬于琪树之上,明亮的星辰映照着青色的殿堂。
我深深向往炼丹之术,渴望采摘灵芝以求长生。
如果能披上浮丘仙人的衣袖,我愿乘云离开故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在傍晚时分游览覆釜山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道家追求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冥搜过物表,洞府次溪傍":开篇便以宏大的画面展示山川之美,"冥搜"指深入探寻,"洞府"则是山中的空旷之处。诗人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这里的“瀛洲”通常象征着仙境,表明诗人已经到达了心灵的彼岸,对于寻求永生不死之道,不再感到漫长或艰难。
"孤烟出深竹,道侣正焚香":"孤烟"指的是从竹林中升起的袅绕之气,这里象征着道士在自然中修炼的宁静与肃穆。"道侣"是道教徒的自称,表明诗人正是在这片刻焚烧香料,以求得道。
"鸣磬爱山静,步虚宜夜凉":"鸣磬"指的是寺庙中用以号令时辰的磬石,其声音清脆,象征着清净与宁静。诗人喜爱这山中的寂静,并在夜晚行走于空灵之境中,享受凉爽。
"仍同象帝庙,更上紫霞冈":"象帝庙"应是指道教中的某座神庙,而“紫霞冈”则是一种仙境的描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继续向上的愿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霁月悬琪树,明星映碧堂":"霁月"指的是雨后初晴时分的明月,而“琪树”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神树。诗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夜晚场景。
"倾思丹灶术,愿采玉芝芳":"丹灶"指的是炼制仙丹的炉灶,而“玉芝”则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物。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修炼成仙、获得永生的渴望。
"傥把浮丘袂,乘云别旧乡":"浮丘"可能是指仙山或道教中的神山,而“乘云”则是仙侣的行走方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要离开现世,追求超脱尘俗、升入仙界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以及对道家修炼与精神世界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