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中书东閤
宋 · 欧阳修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
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
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注释
翰林:指翰林院的官员,古代学士官职之一。群公:众多官员。
慰病翁:安慰患病的老者。
白首:指年老。
归田:辞官归乡。
徒有约:只是空有约定。
黄扉:指宰相或高级官员的居所。
愧无功:感到惭愧没有功劳。
攀髯:仰慕前贤,这里可能指的是李白等有才华的诗人。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或远方。
忧国心危:深感国家忧虑,内心不安。
丹禁:皇宫中的红墙,代指宫廷。
漏:古代计时器,滴水声代表时间流逝。
玉堂:古代对朝廷或学府的美称。
翻译
翰林平日与众多官员交往,以文墨和酒宴来安慰患病的老者。虽然早有归田的愿望,但未能在政坛建功立业让我感到惭愧。
想要追随先贤的足迹却遥不可及,忧国之情如同面临百箭攻击。
今夜静静聆听宫中的更漏声,仍感觉仿佛置身于华丽的玉堂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夜宿中书东閤》,表达了诗人作为翰林学士平日与同僚交往的欢乐,以及对自己未能在政坛上有所建树的感慨。首联描绘了翰林院日常的文酒之乐,以关怀病翁为背景,展现出翰林生活的温馨氛围。然而,颔联笔锋一转,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早有归田之愿,但因未能实现治国之道而感到惭愧。
颈联通过“攀髯”和“三山远”暗指仕途阻隔,以及“忧国心危百箭攻”表达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即使身处偏远的中书阁,这种忧虑之情依然强烈。尾联以深夜静听宫漏声,诗人仍恍若置身于繁忙的玉堂之中,流露出对往昔官场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翰林生活的回忆,又有对自身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自省,展现了欧阳修作为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