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桃花台入妙香院
宋 · 赵蕃
携家本避长城戍,孙子相仍住桃坞。
虽云秦暴赋可逃,后乃开通晋南渡。
当时未有神仙传,创自渊明诗五言。
祇今图画遍四海,楼台树木空苍然。
玄都亦说桃千树,梦得飘零因怨句。
未应只属羽人家,亦有因兹悟初祖。
我州那得桃花台,台下清溪转石哀。
仙耶释耶不可见,每一过之空系缆。
虽云秦暴赋可逃,后乃开通晋南渡。
当时未有神仙传,创自渊明诗五言。
祇今图画遍四海,楼台树木空苍然。
玄都亦说桃千树,梦得飘零因怨句。
未应只属羽人家,亦有因兹悟初祖。
我州那得桃花台,台下清溪转石哀。
仙耶释耶不可见,每一过之空系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长城戍:长城附近的驻防地。桃坞:长满桃树的隐居之地。
秦暴:秦朝的暴政。
晋南渡:南迁到晋地。
神仙传:关于神仙的传说。
渊明:陶渊明。
图画遍四海:流传至世界各地的诗画。
空苍然:空旷而寂寥。
玄都:道教名山,此处指代仙境。
梦得:刘禹锡的字。
羽人家:隐士或修道者。
初祖:最初的教义或创始人。
桃花台:虚构的桃花源。
清溪:清澈的小溪。
仙耶释耶:指仙人或佛。
空系缆:空荡荡地系船停留。
翻译
我们全家原为躲避长城边的战事,子孙相续居住在桃林深处。虽然秦朝苛政可以逃避,但后来还是选择南渡到晋地安居。
那时还没有关于神仙的传说,陶渊明开创了五言诗的新篇章。
如今他的诗画遍布天下,楼台树木依旧,却空留寂寥。
连玄都观也有上千棵桃树,刘禹锡漂泊不定,只因诗句中寓含哀怨。
桃树并非只属于隐士,也有人因此领悟到最初的教诲。
我们的家乡哪有桃花源?只有台下的清溪潺潺,石头上流转着哀伤。
仙人或佛的存在难以目睹,每次经过这里,只能空荡荡地系舟停靠。
鉴赏
这首宋诗《泊舟桃花台入妙香院》是赵蕃所作,描绘了诗人携家避难至桃坞的经历,以及对桃花台及其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写出了诗人逃离战乱的背景,随后提到桃坞的居住,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桃花的象征意义。诗人提及晋代南渡,暗示历史的流转,同时指出陶渊明的五言诗开创了桃花主题的文学传统。
诗中提到玄都观中的桃树,以及刘禹锡因诗句引发的漂泊感,表明桃花不仅与道教相关,也与文人的情感世界相连。诗人感叹桃花台现今虽画图遍四海,但楼台树木已空寂无华,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落寞之情。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家乡没有桃花台,而台下的清溪流水声令人哀伤,表达了对仙佛踪迹的探寻和对超脱的向往。每次经过此地,他都会系缆停留,似乎在寻找某种精神寄托。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融合了历史、自然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