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隆中武侯庙揭扁二首(其二)赏析

隆中武侯庙揭扁二首(其二)

明 · 林光
卧龙迹灭可如何,栖庙山阳有此窝。
华扁却从天上赐,穷碑留待意中磨。
贪贤礼忆三回顾,旌德诗从万口歌。
千古隆中千古祀,大明恩典实蒙多。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隆中武侯庙的描绘与赞颂,展现了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诗中以“卧龙迹灭”开篇,巧妙地将诸葛亮的隐居与智慧比作传说中的卧龙,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功绩依然在人间流传。接着,“栖庙山阳有此窝”一句,点明了诸葛亮在山阳的庙宇中得到后人的纪念与供奉,形象地描绘出庙宇所在之地的静谧与庄严。

“华扁却从天上赐”,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智慧与品德的崇高评价,仿佛是上天的赐予,赋予他超凡的才能与高尚的人格。“穷碑留待意中磨”则暗示了后人对诸葛亮事迹的不断探索与思考,碑文虽尽,但其精神与影响却永存于人们心中,值得反复品味与铭记。

“贪贤礼忆三回顾”描绘了后人对诸葛亮的追思与敬仰,每一次回顾都充满了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怀念与敬佩。“旌德诗从万口歌”则说明了诸葛亮的美德与功绩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其影响力深远。

最后,“千古隆中千古祀,大明恩典实蒙多”总结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明朝政府对其的尊崇与纪念,强调了诸葛亮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尊敬与纪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赞颂,不仅展现了对诸葛亮个人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后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普遍情感与价值认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卓越人物的尊崇与纪念的传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