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听轩为常州谢同知题
明 · 丘浚
世间何物声最清,秋高嘒嘒寒蝉鸣。
常州别驾日无事,公馀徙倚轩前听。
物声妙与人心合,声入心通无限乐。
鼓吹何须两部蛙,凄清绝似三更鹤。
初闻一声如拨弦,含商转羽如有言。
一声未已一声续,千声万声断复连。
夕阳欲下雨初霁,树影不摇风细细。
奏出千腔雅乐声,带得九秋玄露气。
有如伯牙鼓瑶琴,钟期听音知其心。
又如南郭闻天籁,至理在心不在音。
天机气到自然应,隐几坐忘真听瑩。
承蜩手与此耳同,用志不分神乃定。
忽然飞去君不知,目中彷佛常垂緌。
声残响绝寂无有,但见委蜕黏高枝。
常州别驾日无事,公馀徙倚轩前听。
物声妙与人心合,声入心通无限乐。
鼓吹何须两部蛙,凄清绝似三更鹤。
初闻一声如拨弦,含商转羽如有言。
一声未已一声续,千声万声断复连。
夕阳欲下雨初霁,树影不摇风细细。
奏出千腔雅乐声,带得九秋玄露气。
有如伯牙鼓瑶琴,钟期听音知其心。
又如南郭闻天籁,至理在心不在音。
天机气到自然应,隐几坐忘真听瑩。
承蜩手与此耳同,用志不分神乃定。
忽然飞去君不知,目中彷佛常垂緌。
声残响绝寂无有,但见委蜕黏高枝。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丘浚所作,名为《蝉听轩为常州谢同知题》。诗中描绘了秋日里寒蝉的鸣叫声,以及一位官员在闲暇之余倾听蝉鸣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心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声音与情感的共鸣。
诗的开篇即点明主题:“世间何物声最清,秋高嘒嘒寒蝉鸣。”以“最清”二字形容蝉鸣,既突出了蝉声的纯净与高洁,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之音的深深喜爱。接下来,“常州别驾日无事,公馀徙倚轩前听”,描述了这位官员在公务之余,静静地坐在窗前聆听蝉鸣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诗人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声音与心灵的联系:“物声妙与人心合,声入心通无限乐。”这里的“妙”字不仅指蝉鸣的美妙,更是强调了自然之声与人类内心世界的和谐共振,引发无尽的愉悦与感悟。接着,诗人以“鼓吹何须两部蛙,凄清绝似三更鹤”为喻,将蝉鸣与自然界其他声音进行对比,突出蝉鸣的独特与高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初闻一声如拨弦,含商转羽如有言”,生动地描绘了蝉鸣的音乐性,仿佛是大自然的乐器在演奏。通过“夕阳欲下雨初霁,树影不摇风细细”这一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
最后,诗人将蝉鸣与古代的音乐大师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之音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同时,通过“又如南郭闻天籁,至理在心不在音”这一转折,强调了心灵的感知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对蝉鸣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声音与心灵、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