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子白过寺韵(其一)
明 · 成鹫
频频愿见见何如,兀兀安居怅索居。
梦里山川怀里事,眼中人物袖中书。
过桥有约迟彭泽,献赋无心拟子虚。
久住渐知城市近,相逢乞地结茅庐。
梦里山川怀里事,眼中人物袖中书。
过桥有约迟彭泽,献赋无心拟子虚。
久住渐知城市近,相逢乞地结茅庐。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联“频频愿见见何如,兀兀安居怅索居”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方面渴望见到所爱之人,另一方面又在孤独中深感寂寞,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颔联“梦里山川怀里事,眼中人物袖中书”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文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心灵深处情感的寄托。
颈联“过桥有约迟彭泽,献赋无心拟子虚”引用了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和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尘嚣,过着像陶渊明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又不希望像司马相如那样为了功名而献赋,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对世俗功利的淡然态度。
尾联“久住渐知城市近,相逢乞地结茅庐”则是对诗人最终选择隐居生活的决心表达,虽然城市近在咫尺,但诗人愿意在找到一块土地后,建造一间茅庐,与世隔绝,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