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空无相四首(其三)
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
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蓝仁的诗《挽空无相四首(其三)》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首句“二十三年别”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时间的流逝使得彼此境况大变的感慨。"头颅故不同"暗示了世事沧桑,人事变迁,连面貌都可能有所改变。
接下来,“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寻求真理的虚无,诗人感叹人生如行云流水,不知何处是归宿,而寻找本真的面目又似乎空幻无凭。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运用象征手法,将佛法中的变化和尘世束缚比喻为龙的化身和鹤被囚笼,表达了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
最后,“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以月光洒在三生石上的画面收尾,寓意永恒不变的只有自然,而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无人能知,尤其是那个曾经的牧童,他的命运和疑问已成遥远的记忆。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词语解释
本来的意思:[释义](1) 基本义:(形)原有的。 (2) (副)原先;先前。拿先前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对比;表示语气的前后转变。多用于上半句;用先前的情况给下半句语气的转变提出前提或基础:他本来身体很弱;现在很结实了。 (3) (副)表示理所当然:本来应该你去。 [构成]偏正式:本〔来 [例句]本来的面目。(作定语)本来他不在这个厂。(作状语)[同义]原本、原来...
不同的意思:(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尘樊的意思:把尘世比作樊笼,因称尘樊。 宋 范成大 《鬼门关》:“天作陇头石闕,人言要隔尘樊。百年会须作鬼,无事先穿鬼关。”...
法海的意思: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深广如海。《维摩经·佛国品》:“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慧门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澜,汎之者未易。” 唐 王勃 《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词源迅委,振法海之波澜;义宇宏深,接禪宫之閫奥。”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以此护金轮,法海无波澜。”...
何处的意思: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牛童的意思:牧童。 五代 刘兼 《登楼寓望》诗:“背琴鹤客归松径,横笛牛童卧蓼滩。” 金 元好问 《示怀祖》诗:“乘闲便作归田赋,付与牛童扣角歌。”...
三生的意思:◎ 三生 sānshēng[the three lives of rebirth]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三生有幸...
上月的意思:(1).上弦月。 南朝 梁 刘孝绰 《饯张惠绍应令》诗:“鲜云积上月,冻雨晦初阳。”(2).前月。《红楼梦》第二回:“我这女学生名叫 黛玉 ……可惜上月其母竟亡故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 鸿甫 的老婆,上月在 上海 死了,所以 景翼 穿了重孝。” 丁玲 《奔》:“上月不知怎的,他眼一花,只听见一声喊,他就昏倒在地上。”...
头颅的意思:[释义](名)人的头。 [构成]并列式:头+颅...
应化的意思:(1).顺应变化。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道法》:“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歷命应化而微,王师躡运而发。”(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天帝释 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父。” 许地山 《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
游方的意思:◎ 游方 yóufāng[travel far and wide] 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西游记》...
三生石的意思:传说 唐 李源 与僧 圆观 友善,同游 三峡 ,见妇人引汲, 观 曰:“其中孕妇姓 王 者,是某託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 杭州 天竺寺 外。是夕 观 果殁,而孕妇产。及期, 源 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源 因知牧童即 圆观 之后身。见 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后人附会谓 杭州 天竺寺 后山的三生石,即 李源 和 圆观 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 唐 齐己 《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三:“自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