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二)
宋 · 苏轼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
注释
故:故乡。山:山峰。
可:能。
飞:飞翔。
梦:梦境。
隔:隔断。
黄庭:道教修炼之地。
闭目:闭上眼睛。
寓:寄托。
室:室内。
照:照亮。
膏:油脂。
冷:冷却。
披衣:穿上衣服。
视:看。
永:永远。
西窗:西边窗户。
月:月亮。
梧楸:梧桐和楸树。
系:系住。
逝水:流逝的水。
骋:驰骋。
期:期待。
枯:枯萎。
持:保持。
念:念头。
静:宁静。
翻译
故乡无法再抵达,梦境只能穿越五岭之间。真正的游历在黄庭之内,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双倍景象。
室内空无一物,连灯火也自行熄灭,油膏冷却。
披上衣服起身看夜晚,大海辽阔,银河永恒。
西窗外透进半轮明月,梧桐和楸树的影子散乱摇曳。
美好的时光无法挽留,流水不会停留不前。
我期待的丰收已成过去,唯有这宁静的心境留存。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属于和陶潜(即陶渊明)风格的诗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以及对现实中的困顿与无奈的情感表达。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山水的深切思念,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亲临,只能通过梦境去追寻那份美好的记忆。五岭在这里象征着遥远和阻隔。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这里则描绘了一种超脱现实的境界,通过内心的想象力,在眼前构建出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情景,另一个则是在黄庭(道教修炼之地)中所获得的心灵之旅。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环境和心境。空旷的居所没有光亮可以照进来,同时也反映了内心的凄凉与孤寂。火熄灭而油脂变冷,更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温度消失、生活乏味的感受。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这里诗人在深夜中披散着衣服站起来仰望星空,感慨于广袤无垠的宇宙和悠长的时间流逝。海与河汉(银河)象征着广阔无边和历史的悠久。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通过对西窗下半明半暗月光与树影的描绘,诗人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梧桐是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往往用以衬托秋夜的寂静。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这两句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河水不停流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易逝、难以把握的无奈与哀伤。
“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 最后,诗人自喻为“苗”,而自己所期待的美好时光却未能实现,反而是期待之后的空虚与凋零。然而他仍然坚守着这份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时间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