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十二时颂(其七)赏析

十二时颂(其七)

宋 · 释文准
日昳未,法身清净绝方比。
乾坤遐迩尽东西,千山万山翠相倚。

鉴赏

这首诗《十二时颂(其七)》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大师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理念。

首句“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点明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物质条件的匮乏时,不应感到厌烦,而是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将此视为修行的一部分。这里的“晡时申”指的是下午四时至六时,象征着一天中较为宁静的时刻,适合内省与修行。

接着,“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这两句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应区分有形与无形的事物。有形之物如物质财富,虽是修行路上的考验,但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无形之物如智慧、慈悲等精神层面的修为,才是真正的追求所在。权积聚意为权宜之计的积累,这里暗指对物质的追求只是暂时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应当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纯洁,避免被愚痴所迷惑。净洁不仅指外在的清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纯净,以及对错误观念的警惕与远离。

最后,“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这两句表达了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应过于执着于寻找一个固定的目的地或状态,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当前的境遇。出家人的身份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寻求精神解脱的状态,鼓励修行者放下执念,以更加自由的心态去探索内在的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不贪恋物质,重视精神的净化与提升,以及对当下状态的接纳与超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