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秦始皇陵
唐 · 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眷言:深情地说,此处指回想。君失德:君主失去了德行。
骊邑:骊山附近的地区,代指秦朝都城附近。
秦馀:秦朝之后遗留的。
政烦:政治纷乱。
改篆:改变文字,这里特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愚俗:愚蠢的习俗。
焚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阿房:阿房宫,秦朝著名宫殿。
久已灭:早已被摧毁。
阁道:宫殿之间的高架通道。
成墟:变成废墟。
欲厌:希望避开。
东南气:东南方向的战乱或不祥之气,古代常以方位象征时局。
翻伤:反而感到悲伤。
掩鲍车:鲍宣被埋没的比喻,鲍宣是西汉贤士,这里泛指贤能之人。
翻译
想起君王丧失德政,骊山下的遗迹让人联想秦朝的余晖。政令繁琐导致文字变革,愚蠢的风俗竟引向焚书之灾。
阿房宫早已化为灰烬,宫殿间的复道也成了废墟。
本想避开东南海边的战乱之气,反而悲伤于贤士鲍宣被埋没的遭遇。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兴衰和物是人非的诗,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帝国及其统治者的一种哀叹与批判。诗中的“眷言君失德”表达了对当时君主失去道德的指责,而“骊邑想秦馀”则是对秦朝昔日辉煌的回忆。
"政烦方改篆"一句,说明政治混乱之际,法律制度正在变更之中。"愚俗乃焚书"则是指秦始皇时期进行焚书坑儒的暴行,以此来统一思想和文化。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暂的覆灭。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中,“阿房”指的是阿房宫,即秦始皇陵附近的一座宏伟建筑,其“久已灭”说明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阁道遂成墟"则是说曾经连接阿房宫与秦始皇陵之间的道路,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废墟。
最后两句,“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表达了诗人对秦朝残暴统治和无尽野心的批评,以及这种统治带来的深远后果。"欲厌东南气"可能是指秦始皇想要消除东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或反抗势力,而“翻伤掩鲍车”则隐喻了战争与毁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陵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过往暴政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