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寓寺八首(其三)赏析

寓寺八首(其三)

宋 · 张耒
病卧淮阳太昊城,牡丹丛畔过清明。
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

注释

病卧:形容病态地躺着。
淮阳:古地名,今河南淮阳一带。
太昊城:传说中远古时期的都城,此处泛指古代城市。
牡丹:富贵花,春季开花,象征繁荣。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6日,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那知:哪里料到,出乎意料。
春暮: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这里指长江流域。
竹里:竹林之中。
招提:梵语,指佛教寺庙。
晓莺:清晨的黄莺。

翻译

病中躺在淮阳太昊城,正值牡丹盛开的清明时节。
却不知此刻长江边已暮春,竹林中的寺庙里传来清晨莺鸟的鸣叫声。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张耒在《寓寺八首(其三)》中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传达了时间流逝与自然美景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开篇“病卧淮阳太昊城”,设定了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诗人因病卧床,身处淮阳的太昊城中。这里的“病”字不仅描绘了身体上的不适,也暗示了一种心灵上的寂寞与无奈。

紧接着,“牡丹丛畔过清明”,则是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在这个季节,牡丹竞相开放,它们在花丛中穿行,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和热烈的生命力。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色与诗人的病卧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无法亲临的遗憾。

最后两句“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则转向更为深远的情感表达。春天的黄昏在长江之上渐渐降临,这是一个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象征。而诗人通过“竹里招提听晓莺”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界中细微声音的留心与欣赏。这不仅是对春日美景的一种感受,也是诗人对于生活中简单乐趣的一种向往和珍惜。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病中的静观,将个人的情感与季节的变换相结合,展现了一幅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美景交织的画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