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建士谢旿二首(其二)
宋 · 刘克庄
偶有幽人访,柴门始一开。
大颠留偈去,小谢袖诗来。
襆被嫌三宿,挑灯读百回。
惟应双屐齿,历历在莓苔。
大颠留偈去,小谢袖诗来。
襆被嫌三宿,挑灯读百回。
惟应双屐齿,历历在莓苔。
注释
幽人:隐士。柴门:简陋的木门。
大颠:大颠和尚(唐代高僧)。
偈:佛教中的短诗或教诲。
小谢:谢眺(南朝诗人)。
襆被:被子。
三宿:住了三个晚上。
挑灯:点燃油灯。
历历:清晰可见。
翻译
偶尔有隐士来访,我才打开柴门。大颠和尚留下禅语离去,小谢诗人则带着诗篇前来。
我嫌褥被只睡了三宿就离开,夜里点灯反复阅读那上百遍的诗篇。
唯有那双木屐的痕迹,清晰地留在青苔之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清高脱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深山中偶尔接待来访之客,柴门久未打开,显得十分寂寞。而"大颠留偈去,小谢袖诗来"则表明诗人与友人的交流方式,他们或是通过留下偈语,或是在袖中携带诗篇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襆被嫌三宿,挑灯读百回"强调了诗人对书籍的珍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即使在简陋的被褥中也要反复阅读。
最后两句"惟应双屐齿,历历在莓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小径上行走的情景,那种步履不停,沉浸于自然之美的状态,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物质世界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