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竹石图唐解元最得意笔也图以自况诗以自悲余每展其图辄咏其诗不胜身世之感故复悲其意用其韵而赓和之(其一)
明 · 张萱
不充巨室材,不作明堂器。
顽碧与枯株,斤凿何由至。
晚节托此君,养我浩然气。
吾道贵知希,勿洒穷途涕。
顽碧与枯株,斤凿何由至。
晚节托此君,养我浩然气。
吾道贵知希,勿洒穷途涕。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枯木与竹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不充巨室材,不作明堂器”两句,以枯木自喻,暗示自己并非社会中的显赫人物,没有成为权贵的材料,也没有被用于建造宏伟的殿堂,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
“顽碧与枯株,斤凿何由至”则进一步强调了枯木的自然状态,它未经雕琢,保持着原始的形态,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述,也是对内在精神的映射。诗人似乎在说,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非通过外在的功名利禄来体现,而是源于内心的坚持和自我修养。
“晚节托此君,养我浩然气”中的“此君”指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质。诗人将自己比作竹子,表示在晚年时找到了精神的寄托,通过竹子的坚韧来滋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意志。
“吾道贵知希,勿洒穷途涕”则是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认为,真正理解并实践正确的人生之道的人是稀少的,因此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挫折时,不应轻易落泪,而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追求内心的真理和道德的高标。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枯木和竹石的描绘,以及诗人自身的自况,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坚守内心信念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