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
清 · 丁尧臣
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丁尧臣的《阿房》以阿房宫的毁灭为题材,表达了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慨。首句"百里骊山一炬焦"描绘了阿房宫被大火焚烧后的惨状,形象生动,令人想象出那昔日宏伟宫殿化为灰烬的场景。"劫灰何处认前朝"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变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只剩下灰烬作为历史的见证。
接下来的"诗书焚后今犹在",诗人巧妙地将历史的毁灭与文化的传承相对照,暗示尽管物质财富可以毁灭,但知识和文化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仍然留存于世。最后一句"到底阿房不耐烧"以反问的形式,讽刺了阿房宫的奢华终归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蚀,再次强调了历史的无情和物质的短暂。
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寓言式地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文化的永恒,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反思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