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俞好问庆予七十
宋末元初 · 方回
固穷早类从心孔,懒读今如便腹边。
时制堪惊小戴记,初筵敢拟卫公篇。
云何此老偏令寿,其或斯文遂有传。
见一庵前碧溪在,花瓢归饮许仙泉。
时制堪惊小戴记,初筵敢拟卫公篇。
云何此老偏令寿,其或斯文遂有传。
见一庵前碧溪在,花瓢归饮许仙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固穷:坚守贫困。类:类似。
心孔:内心深处。
懒读:懒得阅读。
时制:时代变迁。
小戴记:指《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小戴是他的字)。
初筵:初次聚会。
卫公篇:指唐朝诗人韩愈的诗,韩愈曾官至宰相,世称韩公。
偏令:偏偏让。
斯文:指文才、学问。
遂有传:得以流传。
庵前:庵堂前面。
碧溪:清澈的溪流。
许仙泉:传说中的仙人之泉,这里可能指庵堂附近的水源。
翻译
我早已习惯于内心的贫穷,懒得再去阅读如今的知识。时代的变化让我惊讶,就像小戴的《史记》所记载的那样,初次聚会怎敢比拟卫公的诗篇。
为何这位老者偏偏长寿,或许是因为他的文采得以流传。
看见前方有一座庵堂,旁边有碧绿的溪流,我想拿着花瓢去那里饮用仙泉。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题为《次韵俞好问庆予七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学习态度的反思,以及对长寿和传世佳作的向往。
"固穷早类从心孔,懒读今如便腹边" 这两句描述了年轻时刻苦攻读,知识渗透于心,而到了现在却变得懒惰,只是表面上看似懂得很多。诗人通过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自己学习态度的不满和反思。
"时制堪惊小戴记,初筵敢拟卫公篇" 这两句中,"小戴记" 指的是《礼记》中的《小戴礼记》,而"卫公篇" 则是指唐代文学家卫铎的诗文。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古籍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写作的谦逊态度。
"云何此老偏令寿,其或斯文遂有传" 这两句中,诗人自称"此老",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并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
最后两句"见一庵前碧溪在,花瓢归饮许仙泉" 描述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在山谷间的小庵前,看到清澈的溪水和花瓢(可能是指用花瓣制成的酒杯),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学习态度、文学创作、长寿和传世作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以及对知识、文学和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