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盦九日作
清末民国初 · 陈宝琛
人间何世更商声?忍死终思见太平。
丛菊再开非故土,迷阳弥望奈吾行。
桑田海水相更迭,蝉翼千钧有重轻。
一昨澄漪亭子上,西山犹对晚松明。
丛菊再开非故土,迷阳弥望奈吾行。
桑田海水相更迭,蝉翼千钧有重轻。
一昨澄漪亭子上,西山犹对晚松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陈宝琛所作,名为《次韵苏盦九日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联“人间何世更商声?忍死终思见太平。”以疑问的语气提出,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困惑和对于和平的渴望。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结束战乱、实现社会和谐的期待,跃然纸上。
颔联“丛菊再开非故土,迷阳弥望奈吾行。”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感慨。菊花再次开放,却已非当年的故乡,象征着时光流转、物是人非。而“迷阳”(即迷路)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彷徨,以及在复杂世事面前的无助感。
颈联“桑田海水相更迭,蝉翼千钧有重轻。”运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事物的无常。同时,“蝉翼”与“千钧”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轻与重、微小与宏大的相对性,寓意人生的得失、荣辱在宏观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
尾联“一昨澄漪亭子上,西山犹对晚松明。”将思绪拉回过去,回忆起某个特定的时刻——在澄漪亭上,西山的晚松依然明亮。这一场景不仅勾勒出宁静美好的画面,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留恋,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