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禅斋诗
明 · 王世贞
以禅呼石,石不点头。
指石为禅,禅笑不休。
禅亦强名,况石赘疣。
石在汝臆,滞汝西游。
曷不椎碎,置之东流。
自在无碍,荡荡悠悠。
汝既坚顽,如石水投。
取指譬月,求剑刻舟。
石言则妖,我何哓哓。
飞霰洪垆,才点即消。
指石为禅,禅笑不休。
禅亦强名,况石赘疣。
石在汝臆,滞汝西游。
曷不椎碎,置之东流。
自在无碍,荡荡悠悠。
汝既坚顽,如石水投。
取指譬月,求剑刻舟。
石言则妖,我何哓哓。
飞霰洪垆,才点即消。
鉴赏
这首诗以禅机与石头的对话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思考与文学艺术。诗人王世贞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石头以生命,使其成为探讨人生哲理的媒介。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幅以禅语呼唤石头,但石头却无动于衷的画面,暗示了世间万物对人的言语或行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能心领神会,有的则视而不见。接着,诗人以手指向石头,试图通过动作传递某种禅意,但石头却笑而不语,这进一步强调了沟通与理解的复杂性。
“禅亦强名,况石赘疣”一句,表达了对抽象概念和外物的质疑,认为给事物强行贴标签或赋予意义可能并不恰当。诗人继续探讨了石头与人的关系,指出石头的存在或许只是阻碍了人的西行之路,提出了一个反问:“曷不椎碎,置之东流”,即为何不打破障碍,让心灵自由流动。
随后,诗人以“自在无碍,荡荡悠悠”来描绘理想的境界,即心灵的解放与自由。然而,面对顽固的石头,诗人意识到改变并非易事,正如“汝既坚顽,如石水投”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投入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徒劳无功。
最后,“取指譬月,求剑刻舟”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指出寻找真理或理解他人如同在空中取月或在船上刻剑,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诗人通过这些比喻,表达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石言则妖,我何哓哓”表明了诗人对石头的讽刺态度,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执着与困惑。结尾“飞霰洪垆,才点即消”则以自然现象作结,暗示了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顺应自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问题,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