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名
明 · 吴与弼
实若虚兮有若无,如斯方表圣门徒。
盗名似我真堪鄙,愧尔昂藏一丈夫。
盗名似我真堪鄙,愧尔昂藏一丈夫。
鉴赏
这首诗《盗名》是明代思想家吴与弼所作,通过对比虚实、有无,以及对“盗名”行为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和人格的深刻思考。
首句“实若虚兮有若无”,以“实”与“虚”、“有”与“无”的对比,表达了事物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的“实”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虚”则指其空洞或不实的一面;“有”代表了明确的存在,“无”则暗示了不存在或被忽视的状态。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事物的两面性,提醒人们在观察世界时不应仅停留于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探究其本质。
接着,“如斯方表圣门徒”,“圣门徒”通常指儒家学说的追随者或实践者。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圣人或儒家学者应当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超越表面现象,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这里的“如斯”即如此,强调了这种洞察力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后两句“盗名似我真堪鄙,愧尔昂藏一丈夫”,直接点出了主题——“盗名”。诗人认为,那些仅仅追求名声而不顾道德的人,如同盗贼一般可耻。他自省自己是否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并以“愧尔昂藏一丈夫”表达出对自己未能坚守道德底线的羞愧之情。这里的“昂藏”形容人的高大、挺拔,象征着应有的尊严和气概,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反讽,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和道德警醒,探讨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鼓励人们追求真实、高尚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