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浮下山与张给谏相订度中秋于尹澜柱园亭张公以行止不果予独泛舟泊南海神祠上浴日亭同四藏自显自坚铁关诸子赏月(其二)
明 · 释今无
战月吟魂夜独醒,十年不到此孤亭。
倒浮下界山沈海,直寄高空意入冥。
乍出洞天箫管寂,忽当洪渤露华泠。
官舟未许迟清话,狂简何人慰鹤形。
倒浮下界山沈海,直寄高空意入冥。
乍出洞天箫管寂,忽当洪渤露华泠。
官舟未许迟清话,狂简何人慰鹤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醒,夜游孤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和内心的孤独情感。首联“战月吟魂夜独醒,十年不到此孤亭”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的独特心境,月光如战鼓般激荡着诗人的灵魂,在这寂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来到久违的孤亭,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颔联“倒浮下界山沈海,直寄高空意入冥”进一步展开画面,山峦仿佛倒映在海面上,又似乎直插云霄,诗人的思绪随着这壮阔的景象深入冥想,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
颈联“乍出洞天箫管寂,忽当洪渤露华泠”则通过声音的变化,从静谧的洞天箫声到洪大的海浪声,再到露水的清凉,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季节的更迭,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变化。
尾联“官舟未许迟清话,狂简何人慰鹤形”则转而表达诗人对友情的渴望,虽然官船不允许他停留享受清谈,但内心却期待着有人能理解并慰藉他如同孤鹤般的孤独心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对真挚友谊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对孤独心境的反思以及对友情的渴望,是一首富有哲思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