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无愿上人
唐 · 齐己
六十八去七十岁,与师年鬓不争多。
谁言生死无消处,还有修行那得何。
开士安能穷好恶,故人堪忆旧经过。
会归原上焚身后,一阵灰飞也任他。
谁言生死无消处,还有修行那得何。
开士安能穷好恶,故人堪忆旧经过。
会归原上焚身后,一阵灰飞也任他。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六十八:年龄,六十八岁。去:接近。
七十岁:年龄,七十岁。
师:老师,这里指修行的导师。
年鬓:年龄,这里特指年老。
不争多:相差不大。
生死: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无消处:没有解决或终结的地方。
修行:通过学习、实践以达到精神或道德上的提升。
那得何:如何继续,该怎么办。
开士:高僧,德行高的僧人。
安能:怎能,哪里能够。
穷:彻底断绝。
好恶:喜好与厌恶。
故人:老朋友。
堪忆:值得回忆。
旧经过:过去的经历。
会归:最终将归于。
原上:原野,广阔的野外。
焚身:火化身体。
一阵灰飞:化为灰烬,随风飘散。
也任他:随它去,听之任之。
翻译
六十八岁接近七十,与老师的年岁相差不大。谁说生与死没有消解之处,修行之路又该如何继续。
高僧怎能彻底断绝喜好与厌恶,老朋友值得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
最终将归于原野火化身躯,化作一阵灰飞也随它去吧。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无愿上人》。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然面对生死的哲学态度。
“六十八去七十岁,与师年鬓不争多。”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年龄的平常心态,不与他人计较长短,接受自然的流转。
“谁言生死无消处,有还修行那得何。”
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佛教思想,即认为生死循环是可以通过修行来超脱的,诗人质疑这种观点,或许是在表达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开士安能穷好恶,故人堪忆旧经过。”
这两句中,“开士”可能指的是有见识之人,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不被世俗的好恶所迷惑。诗人提到故人和旧时的经历,是在表达一种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
“会归原上焚身后,一阵灰飞也任他。”
最后两句则显露出一种极端的超脱态度,诗人仿佛在说,即使是生命的终结,也只是一场烟消云散的过程,无需挂念。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时间流逝和个人选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